《大写的人》第四章 :理性的人

这里所阐述的是广义上的“理性”,与“感性”或“直觉”对应,但又部分包含这二者,可以说理性以感性为基础,但又高于感性。理性当然也包含了前面所述的理智,但它的范畴更加广泛,主要涉及一般意义上人类认识事物乃至处理事务的方式,如分析、判断、推理、归纳、规范、条理和系统等。

不妨概略地定义:理性是“具有内在逻辑性及一定规范与程式的思维与行动”。

理性的基础主要在于概念、逻辑及其运用规范。所谓理性,实际上隐含了这样一种假设:我们身处的环境、其间的万事万物之运行及相互间的关系,都是可以解释的,都是可以说明原因讲出道理的,而且,人的思维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范式或程序得以准确化、条理化和系统化,从而尽可能避免紊乱和错误,进而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正是基于这个假设,我们的先祖发明了概念、逻辑、形式和程序等,从而给我们的抽象思维提供了超越个体经验、具有普适效用的框架或范式,进而也就成为我们每个理性之人的常用利器,譬如逻辑思维能力,倘若欠缺或不足,必然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必然会妨碍与他人的交流。

理性的最大特征在于借助工具并按一定方式进行抽象思维并据以行动。所谓“工具”主要指概念、逻辑、常识、公理、因果律乃至程序和数学手段等。所谓“方式”主要体现在有规则有条理有系统地运用这些工具。宗教、哲学和科学可说是人类理性的三大代表。

理性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法则适用于任何人和任何场合。科学方法尤其如此,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难怪,如今的理性,越来越带有科学性,或者说,科学思维几乎成为理性思维的代名词。无论如何怎样看,理性无疑称得上是人类迄今所掌握的最强大思维利器,它已成为人类行为的主导因素。从探究万事万物到认识人类自身,从创造生产到日常生活,人类主要是凭借理性行事的。理性使我们从认识、判断到行为都有一定之规,都有清晰的脉络可寻。也就是说,理性使个人和社会处于一种确定且可预测的“常态”(当然不是“全态”)。一个人如果具有理性,那他的行为通常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别人也就可以大致推定;反之,没有理性的人,其行为不具有规律性,别人也就无从捉摸,更不可能预测。

理性使得人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并超越个体经验局限,成为可以相互交流互动乃至合作、团结与统一的“范式”。在人类幼稚时代,私理大,公理小,甚至无。君不见:公婆各有理,鸡同鸭讲,对牛弹琴,驴头不对马嘴,自恃有理,各执一端。如此缺乏理性的社会,只能是缺乏调适功能的社会,因而注定是不和谐的社会,更不可能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合作。幸运的是,宗教先知以及其他先哲给人类首次系统地带来了公义和公理,即道德和伦理的戒条与规范,为社会秩序和公正奠定了明确而坚实的基础。这些被尊奉为金科玉律,为芸芸众生耳熟能详,譬如摩西十诫,基督的仁爱和平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加上晚一些的哲学兴起和发展,乃至更晚的科学形成和兴旺,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类理性的基础与核心。

理性之所以能超越个体局限,“客观”概念的发明和应用恐怕居功至伟。望文解义,所谓客观就是不从主观角度或立场看待事物,不是单从个别现象或例子看待事物,不是仅凭个人经验及人际层面看待事物,不是没有任何标准、公婆各有理地看待事物。客观,要求从他者乃至第三方的角度看待事物,要求从一般性或普遍性质看待事物,从纷呈驳杂的现象洞悉隐含其中的本质或奥秘;它要求从逻辑、演绎和归纳等程式或方式看待事物,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衡量和判断待事物。若不然,每个人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或眼光评判事物,那这个世界便无正义、公理和真理可言,便无交流交往的共同规范可言,便无普适的道德伦理可言,便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或准则可言,是非善恶美丑也因此无从区别,正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倘若如此,那我们人类世界就会一直处于丛林之中,永远无法进步和自我超越。

所谓辩证法或二分法的思维逻辑,实际上是理性的滥用,最终也必然否定理性。何以见得?辩证法总是要求我们用所谓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这看似没有问题,很有道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很容易造成互相否定二元对立的结果。就拿希特勒作例:世间早已公认他犯下了反人类的滔天罪恶。倘若有人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看他,指出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巨大声望(德国人民选举而立),他的修养和情操,等等之类,这本身可能没错,但结论呢?如此辩证是否导致某种结论?何种结论?前面说的他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恶魔,乃是从他的所有行为的基本性质而言的,而非次要方面。

主观,客观,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都属于哲学范畴,看似形而上之,虚无缥缈,至少不能当饭吃,但实际上跟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乃至吃喝拉撒有着再密切不过的关系。这些概念的创造和应用,直接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认知和行为,促使人类逐渐挣脱兽性和丛林,走向文明和康庄。如此说来,我们人类还真的是哲学动物呐。

既然理性是人类思维能力的规范化系统化运用,因而也就成为人类创造力的核心要素。人类的文明大厦主要是由理性力量构造的,感性和直觉之类只是辅助角色。理性给人类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适交流规范,甚至可以说是真正的共同语言,在这一点上,只需举出科学便足矣,不仅如此,举目所及,也恐怕只有科学语言完全跨越了包括信仰、文化、传统及习俗的种种界限和障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思维范式和语言。就此而言,说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最高体现,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理性包含着规范之类,这就意味着理性实际上包含了人对自身本能、感性乃至智能的“精炼”和“提升”。因此,一个人若具备了理性,便意味着他的思维达到较高层次,从而其综合智能水平及行为也必定达到较高境界。

而从社会层面来看,理性无疑是人类社会组建及分工合作安排的最佳手段。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总是趋向越来越复杂,知识门类和专业领域越来越多,分工合作越来越繁细和精密,出现越来越多的机构、行业、部门、事业、项目和领域,因而对规范、标准、程式、秩序、制度和管理等这些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实际上,就整体而言,如今的人类社会越来越像是一部日趋复杂精密的巨大机器。在这个包含无数分支的庞大系统之中,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局部化或者细化,每个人负责的只是其中某个支系之某个环节里的某个小小的局部而已。看看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吧:每个工人只完成一个特定的操作动作,每天可能重复成千上万次,且月月年年如此。对了,读到这里,看官您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某部著名黑白喜剧电影里的某个场景:一个蓄着仁丹胡子的矮个儿工人在流水装配线旁整天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拧螺丝,以至于后来精神错乱,竟然把女人衣服上的纽扣也当成螺丝……没错,这正是经典名作《摩登时代》里所描述的经典一幕。之所以谓之经典,除了艺术表现上的高超,也是因为它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代产业社会中个人被细化分工的典型图景。而这种图景正是产业革命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被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视为“非人性化”而加以鞭挞。

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广,社会体系越来越复杂,专业和领域越来越分化,人的角色、身份和职责越来越多样化……所有这些,都只能靠高度的理性来设计、运筹、协调和管理。

理性如此增强和提高人与社会的力量,帮助人类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以至于有些人觉得人的理性力量无所不能的,既可以探明一切奥秘,也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此即所谓“理性主义”是也。

然而事实证明,理性力量固然犀利强大,但绝非万能,它是有局限和缺陷的。人们发现,在很多方面,尤其在非因果非逻辑领域,理性是无能为力的。通俗地讲,理性是“讲道理”的,要求因果逻辑关系分明,可很多东西恰恰就没有道理和因果可言。譬如性格脾气、兴趣癖好之类,理性思维无法解释。我性子急,你脾气倔,张三喜欢红色,李四喜欢灰色,王五钟情苗条,赵六偏爱丰满,等等诸如此类,更麻烦的是,这些东西还会改变。何故如此,我们恐怕永远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情感领域更是如此:他爱上她,谁喜欢谁,无人能道出原因,哪怕当事人自己!至于一些更大的奥秘,譬如宇宙是否经设计而得、人类如何进化而来乃至人的命运是否冥冥之中注定之类,理性有办法给我们找到合理的解释吗?

理性还有一个特点,甚至可以说是理性的基础之一,那就是“可证实性”,从哲学上讲就是理性思维所具有的一种客观性。科学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必须经得起任何时间及场合的任意次数的验证和重复。对于无法证实的说法或结论,理性会让人拒绝,或者至少持怀疑态度。然而,可证实性却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它,包括科学在内的大部分知识便不可能产生并成立;有了它,就自然形成一道限制门槛:只接受经严格证实的东西。那么,无法证实的东西又该如何?尤其在信仰领域,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人类永远无法证实,譬如神、道、命运、缘分甚至鬼魂等等。对此,很多人宁愿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或者所谓的“见仁见智”,而这可以看成是对理性与信仰或信念之间矛盾和冲突采取的某种回避态度。在如此情形之下,理性不能帮助我们作出最终判定或结论。

理性最无能之处恐怕在于它不能给我们的行为规定方向,也就是说,单凭理性,我们无法找到或确立人生及社会的目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工具性”,本身不是目的。由此可见,理性的力量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用于创造,也能用于毁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一场人为灾难,殃及大半个地球,数千万生灵涂炭,它的发动者正是一个从各方面衡量都具有相当程度理性和涵养的人。事实上,人类用理性进行自相残杀和毁灭的例子数不胜数!

为此,有人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种概念来对笼统的理性一词加以区分。所谓工具理性就是给我们的认知行为提供便利与规范的手段。既然是工具,那它本身就不是目的,只是我们借以利用的东西,科学便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按这种观点,工具理性无涉人类价值,譬如幸福、快乐和人生目的等,这些是由价值理性来决定的。所谓价值理性就是人类对于价值的认知与判定的意识体系,而它又主要地源自于信仰或信念。这里,我们再次遭遇了前面提到的那条“逻辑链”:信仰→价值→原则→行为。

价值理性的基础主要由宗教奠定。它最早系统提出宇宙观、世界观乃至涉及伦理道德的公义和公理,给个人和社会提供行为指南和规范。工具理性的基础则由哲学和科学提供,尽管哲学——自古希腊时代初成体系——也涉及宇宙观世界观乃至于有专门的道德哲学,但它主要的贡献仍在认知和思维的方法和范式方面,更晚出现的科学同样如此。

当然,工具理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正如人类先祖发明各类工具并借以不断扩展和提升行为能力,我们的思维也通过各种理性工具不断扩展和提升。如前所述,这些工具主要有概念、逻辑、推理、归纳、系统和数学手段等。凭借这些工具、手段和形式,我们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拓展和深化,理性能力也因此不断增强。

本书提出一个新命题:作为最主要的思维力量,理性代表了阳性特质,感性代表了阴性特质。

有句话很形象地刻画了男女两性的差异:女人想也不想就说了,男人想了一想不说了。

这实为感性和理性的不同。道理何在?

其一,理性是普适性的;感性是非普适性的。理性实为共性;感性则是个性。理性一般化;感性特殊化。譬如在动物界,雄性总是力求使自己的基因扩散,后代越多越好,理论上可以授精的对象是无限的,雌性则因为只有一个子宫以及孕育过程费时而使得自己的后代非常有限,配种站便是最好的例子;人类同样如此,并无区别。再则,雄性的视野和活动范围通常较雌性更广,关注和思维的范围也就更大。雌性则因为承担孕育和抚养后代的使命,更需要对个体和局部的专注力。对后代的强烈感情乃是母性的一大特征,也是任何物种繁衍所需的最重要天性,而它是纯然感性和直觉性的,与理性无关。

其二,理性的基础在于逻辑思维,具有抽象、系统、规范、程式和因果关系等特性,基本上是线性和条理性的;感性主要基于情感、经验和直觉,因而是非线性和非条理性的。这些都符合男女两性各自的思维和行为特性。

其三,理性之普适性也意味着向外辐射,是“由点到面”,符合雄性精子和力量的特性。雌性生殖系统是内吸性的,以对应或配合雄性的外射,在受精之时卵子只有一个,面对无数精子必然择强而纳,是“由面到点”。由是,雄性求偶多多益善,雌性择偶质量为上。因为内吸性质,女性对自我乃至身体的关注远远高于男性,靠魅力吸引异性,以静制动;男性则相反,凭能力征服异性,以动制静。女性渴望被欣赏被宠爱;男性乐意做欣赏者和施爱者。美和艺术之创造者多为男性;美和艺术之表现对象多为女性。女性以安全为上;男性以保护为责。

其四,理性具有规则性或规律性,因而是可以预测的;感性通常是随意或任性的,因而也是难以揣度的。理性是明确或精准的;感性则不然。理性是刚直的;感性是柔曲的。

其五,理性重在进取和创新;感性则相对保守和惯性。雄性基因更多负责变异,因而必定倾向求变、求新和激进,甚至”野心“勃勃;作为对应,雌性基因的主要使命是遗传,因而注重保守、恒定和稳妥。男性播种,女性孕育,而孕育者,保守也。

其六,理性是力,可以承重担责,就好比土建和架构;感性是美,就好比填充和装饰。力是美的创造者,美是力量的反衬或映照;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第七,理性公开而透明,感性隐密而模糊。

看看这些,是否符合男女两性特质?

这些不同,造成了文化上的分野:阳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阳性文化本质上是基于理性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进取文化,是强调共性追求普适性的文化,是放射性的由点到面的文化,具有明确性和公开性。

隐性文化则是基于感性的保守性文化,恪守祖制和传统,强调特殊性,具有模糊性和神秘性。什么祖传秘方宫廷秘制特殊国情均属此类。

阳性文化重视个体,强调独立,人格是健全、清晰和单一的;隐性文化重视人伦,强调依赖,人格是残缺、模糊和多面的。

阳性文化产生一神教、哲学和科学;阴性文化产生泛神教和处世学问。

阳性文化注重社会普适原则、规范和法治;阴性文化注重人伦、人情、关系和人治。

阴性文化之最为典型者,莫过于中国传统文化。

略列部分所思,聊作抛砖引玉。

《《大写的人》第四章 :理性的人》有2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