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远:历史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必然性

读历史的方法中,最为下乘的,便是以历史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必然性。这并不是说个人性格完全不起作用,然而在历史大势中,个人性格显然并非决定因素。

比如楚汉之争,如果放在大的背景下来看,项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国家的名义统一。然而其个人实力所限,无力对六国旧部进行清洗,因此名义统一的楚国无法继承秦国的郡县制体制,诸侯反水定然是接踵而至的。因此,项羽的命运,是由其从项梁处继承的资源决定的,资源受限,辗转腾挪也终是无可奈何。换做刘邦,结局大同小异。仅从二人性格处分析原因,也必然会牵强附会胡编乱造使历史失真。

多年前曾经看过一个比较庸俗的评书类节目,叫做《百家讲坛》。里面有位叫易中天的人讲韩信,基本上是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文字翻译成白话重述一遍,无甚新意。其中讲到了《列传》中最后一段文字,刘邦没有杀鼓动韩信谋反的蒯通(原名蒯彻,我一直认为最后一段应是东汉人加上去的)。易先生认为通过不杀蒯通便能看出来刘邦的宽宏大量以及必然能够战胜项羽。我想这不是一个读历史的人应有的科学态度。不杀蒯通不能得出这等结论。若是以此逻辑,项羽在鸿门宴没有杀有心谋反的诸侯刘邦,是否可以说明项羽的宽宏大量以及必然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以这种方式来读历史,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看准了胜利者便跪下来舔,绝对挖掘不出来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走势。刘邦实现名义统一后也只有短暂的安宁,最终汉朝政权是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才真正实现稳定的。只能说确立郡县体制这一历史重任,以项羽手握的资源是无法承载起来的。

作者: 王博远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王博远:历史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必然性》有一个想法

  1.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然王博主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在历史大势中,个人性格显然并非决定因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